最近在網(wǎng)上看到一篇吐槽貼,發(fā)帖人稱現(xiàn)在高校招聘很多“暗箱操作”,想要進高校得“靠關系”,不然根本進不去,這樣的話,其他人辛辛苦苦考試、面試有什么用。
一番言論看得人心情沮喪:難道想上岸就這么難,學歷內(nèi)卷還不夠,還要靠關系嗎?
高才覺得,大可不必如此制造焦慮??筷P系進高校這樣的情況是有的——什么?是真的,這還能好好玩耍嗎!
且慢,聽我給你分析分析,為什么說不必因此而焦慮或泄氣。
01.
人脈是求職的墊腳石
首先要搞清楚的是,“靠關系”指的是什么?在大多數(shù)情況中,關系=人脈。
A的教授與其他高校合作過,認識一些學院的教授或領導,可以幫A聯(lián)系上對方;
B有師兄師姐在某高校工作,通過師兄師姐得知了院系有招人的計劃,提前把簡歷發(fā)過去……
這些算不算“靠關系”呢?如果沒有導師或師兄師姐這層關系,A/B很難得到這個機會,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高校在招人。
近水樓臺先得月,人脈關系是求職的墊腳石。
這恰恰也是“本土博士”與“海歸博士”相比的優(yōu)勢之一。(詳情可看高才之前寫的文章:《為什么985高校傾向于“海博”,“土博”真的差嗎?》)
但是“靠關系”說出來始終覺得不好聽,那我們可以換一個容易接受的說法,那就是內(nèi)推。
內(nèi)推,即內(nèi)部推薦,是現(xiàn)在很多企業(yè)招攬人才的方式。簡單來說就是,企業(yè)要招人了,通過內(nèi)部員工發(fā)布招聘信息,如果員工身邊有合適的求職者,求職者就能通過內(nèi)部員工把簡歷投遞給HR,有的甚至可以略過電話面試、筆試、群面等。
這種方式的優(yōu)點是繞過了招聘網(wǎng)站和獵頭,替企業(yè)節(jié)省了成本,企業(yè)和求職者能夠直接連接,讓招聘變得更高效。
但是,內(nèi)推并不是說別人幫你推薦了,你就一定能獲得這個職位,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投簡歷,讓你的簡歷能更快更直接地到達HR的手里,增加了被用人單位看中的概率。
同理,高校中,內(nèi)推也是起到推薦、引薦的作用。一方面,被推薦人的資歷不會太差,不然誰愿意給你推薦呢,這也是內(nèi)推高效的原因之一;另一方面,熟人或者大牛推薦過來的,對方也會多看幾眼,愿意看就意味著有機會。所以并不是說被推薦的就是沒本事的。
02.
純靠關系走不長遠
盡管人脈有幫助作用,但是想要完全靠關系把人“塞”進高校是不現(xiàn)實的。
首先,從進入高校到留在高校需要經(jīng)歷層層關卡——招聘中,得先通過筆試才能有面試的機會,通過了招聘,高校還有評價考核制度。而且隨著深化教師考核制度改革,對于教師在師德、教學、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也會更加具體和完善。
其次,高校也不是傻子,不會平白無故招個能力不行的人進來。而且越是厲害的學校,在這方面相對也會越公平,求職者能不能發(fā)文章,能不能提高科研產(chǎn)量和質(zhì)量才是高校的關注點。像985/211這類高校,從不缺人來,但蘿卜坑沒幾個,自然會寧缺毋濫。
所謂的“靠關系”進去,其實更可能是在水平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,有關系的會優(yōu)先考慮。
另外還考慮到一種情況,就是別人進去的崗位未必適合你。找工作是一個雙向選擇的事情,那些所謂的靠關系進去的崗位可能給你offer,你也是拒絕的。
03.
求職者還能怎么做?
大家都知道現(xiàn)在進高校是非常“卷”的,不排除有些人“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”——這么多人進高校,為什么不是我,一定是靠關系的!
但求職失敗太正常不過來,供過于求的情況下,自然有人會被篩下。引用網(wǎng)友所言:真心想要你的話,x三代不是問題,文章不是問題,年齡不是,性別也不是;不想要你的話,x三代是錯,文章是錯,啥都是錯。
有能力的人不怕找不到工作,把取得教職全都歸因于靠關系,這樣的人能力又能好到哪里去呢。所以不必把高校招聘想的那么不堪,看到一些冷言冷語你就被勸退,心灰意冷了,可能別人就高興了:哈哈,又少一個競爭對手!
我們身處人脈社會,有人的地方好說話,但是人脈并不能取代能力,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。人脈也好,能力也罷,最終看的都是你能創(chuàng)造出什么樣的價值。依靠人脈,人家看的是推薦人的面子(價值),依靠能力,人家看的就是你在教學科研上的價值。而后者的價值才是自己可控的,可以源源不斷輸出的。
從這件事我們還能倒推一下,找教職可以從兩方面入手,一是人脈,二是能力。
▍人脈
借助身邊人的力量,最常見的就是教授和師兄師姐,可以拜托他們幫你詢問機會,或是從他們身上獲取更多消息,比如哪個單位還不錯,最近哪里還招人等;如果你教授和師兄師姐幫不上忙,就自己創(chuàng)造機會,可以通過青年論壇,學校的人才論壇與對方取得聯(lián)系。
同時,投簡歷的效率往往不如電話,所以能電話聯(lián)系的就電話聯(lián)系,社恐厚著臉皮邁出第一步就好了;簡歷最好能發(fā)給院長,次之是院系辦公室的行政老師。
▍能力
如果你在人脈上并不是那么擅長,那就要在能力上多下功夫。可能這時候科研實績方面已經(jīng)來不及提高了,那就學會包裝自己,并且盡量把自己的科研方向往高校招聘需求上靠攏,只有先讓對方感到你符合條件或是有潛力,對方才有可能對你進行進一步的了解。
結(jié)語
對于高校來說,高校需要高層次人才來賦能,如果高校真的求賢若渴,關系就發(fā)揮不了多少作用。
而對于人才來說,多個朋友多條路,擴展人脈總沒錯,如果不能就注重展現(xiàn)自身實力。畢竟人生道路要想走得遠,最后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。
▍往期內(nèi)容
>>《讀研要慎重!多所高校清退千名研究生丨高才情報局第9期》
>>《爆料招聘“潛規(guī)則”:女性求職為何這樣難?丨高才情報局第8期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