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馬來西亞每個地方都充滿熱帶風情,沙巴、怡保、仙本那、雙子塔、……每個走過的腳印里都填滿了浪漫。也有人說這邊的生活很講究,無論是涼爽的高原圣地,還是繁華的KLCC,大可以找一家飯店甚至路邊大排檔, 你都可以品嘗到特色的馬來餐或者國際菜。
但是在這里,我更加認為,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真正的魅力不只在于東西,更在于人的友好。無論是餐廳的服務生,還是路人, 或者溫文爾雅的教授,都或多或少地流露著傳統(tǒng)的馬來式魅力。當這些美好在你身邊,你也會逐漸放下自己的身段和"面具",融入這種純粹生活。
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(簡稱博大, 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 ),位于馬來西亞雪蘭莪州,是東南亞著名研究型綜合大學,是馬來西亞師資力量最強的大學,也是在全馬促進有經(jīng)驗和熟練的人力資本增長的關鍵學校。根據(jù) 2019 年 QS 世界大學排名,博特拉大學繼續(xù)保持"五星",并在農(nóng)業(yè)、林業(yè)、營養(yǎng)學、化學環(huán)境等專業(yè)位居世界百強,會計與金融專業(yè)為前一百五十強。
2013年博特拉大學教育研究院和經(jīng)濟與管理學院一同榮獲AACSB頂級教育研究院認證,這是繼馬來亞大學后,馬來西亞誕生的第二個世界級教育研究院;在博特拉大學教育系畢業(yè)的學生,將立即被世界教育系統(tǒng)認可,可在美國任一學校任教,可以前往英美奧等國家從事教學相關工作,可以說這是個很好的跳板,是一個通往世界的通行證。
在交換之前,我對博特拉大學的認識也僅僅來源網(wǎng)上資料。而對于馬來西亞的了解, 也都來自于《班頓》《馬來紀年》里描繪的純美愛情和馬來西亞發(fā)展史。之所以選擇到馬來西亞進行學期交換, 除了對馬來西亞的傳統(tǒng)文化保留和新興發(fā)展的旅游行業(yè)感興趣之外,還有那種在心里保持了多年的神秘感和向往感。
在 2018 年 8 月即將赴馬之前,我作為準交換生從各種渠道,和學姐學長,馬來留學生,馬來商人取得聯(lián)系,因此了解到極其"淺薄的交換注意事項,即使這樣,這些真實有趣的經(jīng)歷分享讓我對馬來西亞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識, 關于馬來西亞那些模糊的"幻想"逐漸變得真實起來。他們無數(shù)次的幫助,讓我有了第一批馬來西亞"朋友",他們讓我還沒去就感受到來自異國的溫暖,各種"入境須知"和"生活提示"也讓我未來半年的馬來西亞生活變得輕松且有方向。在與他們的溝通中,我深刻地感受到當代"新馬來人"(這里特指在馬中國留學生,交換生及各種原因在馬的中國商人,老板和其他人士)的生活和所思所感。他們,變成了我美好的馬來西亞第一印象。
博特拉大學的教育獨樹一幟
教育科學學院在馬來西亞叫做教育研究院(the faculty of educational studies ),和其它國家相比,大馬的教育體系有自己的特色。而博特拉大學教育研究院作為馬來西亞的一流教育研究院,也有自己突出的辦學風格。
第一,博特拉大學的教育類專業(yè)有很多, 本科類比如:Bachelor Education in Home Science , Bachelor of Physical Education,Bachelor of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,Bachelor of Education in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,碩士和博士課程也分門別類,例如英語(師范方向),家庭教育(家政類),體育大類等;學生也分為交換生(很小的一部分),傳統(tǒng)馬來土著,馬來華人,國際留學生。大規(guī)模的發(fā)展國際教育,接受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,也體現(xiàn)了博特拉大學特有的開放和包容。所以課堂的學生區(qū)分度較大,課堂的國際化程度也較高。即使是這樣的生源,大學課堂整個教學氣氛變得更加生動有序,從學生到老師,對待每一節(jié)課程、每一次活動外出的態(tài)度都極為認真仔細,所有大學人都在全身心地完成學習或教學任務。從學院的特色圖書館,到教育研究院公共區(qū)域,咖啡攤,小面包房,每天都有看書和分組討論的同學。我們會為了寫小組作業(yè),整組人討論并完成作業(yè)直到凌晨,然后八點換上正裝準時站上講臺做preparation。正是這樣朝夕相處的同學情誼,讓我有了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好朋友,大家通過溝通與合作,查漏補缺,各取所長,完成任務,在這個過程里大家都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,從生活環(huán)境到教育習慣, 從飲食習慣到業(yè)余愛好,真的是酣暢淋漓。
第二,馬來西亞的自然環(huán)境和教育風格相得益彰,上世紀九十年代經(jīng)濟的突飛猛進,"亞洲四小虎"成為馬來西亞的代名詞之一。隨著多元文化的不斷普及,馬來西亞憑借"得天獨厚"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不斷發(fā)展,現(xiàn)已成為亞洲地區(qū)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(yè)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(jīng)濟體。旅游業(yè)是大馬前三大外匯收入來源,知識服務業(yè)也在進步。這個發(fā)展的過程中充滿了東西特色的發(fā)展觀念和平衡感,馬來西亞各大教育研究院的課程、案例有時也會圍繞這一主題展開。雖然近年來馬來西亞經(jīng)濟增長趨于緩慢,但教育界和學術界仍在努力地走出一條有馬來西亞特點的增長之路,知識經(jīng)濟也成為新的經(jīng)濟增長點。
博特拉大學教育研究院能夠位列馬來西亞教育研究院之列,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多位教育類學科帶頭人,他們遠赴美國,新西蘭,英國等國接受雙語教育,總結出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,保證了博特拉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整體學術水平。其中尤其以Abu Bakar Razali (PhD)為最突出的代表, 其為博特拉大學留美讀書的第一位博士學者(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)。他上課的方式和理論自成風格,整個課堂嚴肅活潑。在西方教育理論的基礎上,添加了現(xiàn)代教育思想因素,這樣的理論讓我們聽起來言簡意賅好帶入。同時,teaching of reading skills 等學科的開設,一方面交給所有學生教學方法策略,另一方面針對以后教學活動中發(fā)生的"意外"給出處理方式。此外學院還開設了眾多的 Co-curricumlar 和戶外活動課程。且大部分課程對交換生開放,充分保證交換生學習。
最后,在博特拉大學上課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,既考驗你對上課內(nèi)容的提前了解程度,也要考驗你的反應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。在進駐博特拉大學后的選課階段,博特拉幾乎所有院系的課程都向國際交換生開放,身為教育研究院的學生,選了三門專業(yè)課和一門Co-curricumlar (戶外活動課),但因為疏忽,選的兩門課上課時間沖突改選了"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)的BBI課程,該門課由華人教授主講,略顯親切,而且上課地點在我非常喜歡的工程學院,課程又安排在周一和周三,正好助我過一個愉快的"黑色星期一"和周三。如果你對所選課程不滿意或者想"試聽"課程,就要在選課系統(tǒng)開放有效期間及時"退課""調(diào)課"以免影響以后課程。當然,自己確定好課程是第一步,你還需要及時找到自己的隊友,組隊之后一起為之后的課程努力。
博特拉大學國際化程度非常高,學校每年都有很多交換項目把學生送出去,比如英國劍橋,牛津,或者中國支教,歐洲游學等,也接納各國留學生,他們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們交流學習。從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多名秋季學期交換生從辦"booth"開始,各種booth、看電影、博覽會分享當然還有大大小小的"preparation""test"貫穿整個交換學期,只要有興趣,時間還有小伙伴,各種各樣的活動隨便你參加。在這里我認識了全球各地的朋友,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,但一樣對其它國家的文化抱有興趣,每次課堂活動都是一次文化交流,觀點或許不同,但氛圍是其樂融融。
"雙子塔"獨自守望
離了博特拉課堂,最愛跑的地方莫過于吉隆坡,周末自是不會停下腳步。吉隆坡雖小卻聚集了馬來西亞的經(jīng)濟和機會,在這有頂尖的服飾設計公司,在這有聞名世界的mid village 和kl sentral,在這街邊巷里都能偶遇不同國家膚色的觀光客,在這年輕人領著25k林吉特苦苦掙扎,也在這有人實現(xiàn)夢想騰空起飛。在吉隆坡,有人得意,自然有人失意。這座傷心的城卻永遠不失從外往里擠的人。
若想體驗一把吉隆坡老市民,就要趕上KTM或者grab到the mines shopping mall ,買一張27林吉特的電影票,看部電影,從下午三點到飯點,直至饑腸轆轆,出門左拐便到了old town咖啡店,四處尋味,依舊還是經(jīng)典白咖啡最入得了口??Х纫荒?,開水一澆,淋上糖水,加點珍珠小料,熱騰騰的白咖啡便在十分鐘內(nèi)盡數(shù)入胃。
籽言說:"不管是什么城市,站在高處俯瞰總是很美的,儼然一個設計精美,運轉良好的微型社會。"在吉隆坡,你有多種方式去生活,去體驗,誰也不能告訴你要怎么去活。畢竟指導你的人回頭望自己的生活,也是一地雞毛,瑣事難收。
如今回頭望,在吉隆坡最令人記憶深刻的就是個個街頭巷口總不缺少的便利店,甚至在每個午夜翻來覆去睡不著下樓買水喝時,也只有7-11和全家徹夜亮燈。還記得那天因為好奇便與7-11的店員姐姐閑聊,才明白亮著燈的含義:吉隆坡家長會教育小孩子如果迷路了或者遇到壞人時,就躲到亮燈的便利店里,就會沒事。因為7-11和全家便利店都有自己的一套預防保護方案,這也是外來游客倍感安心的一點。
在吉隆坡的這120天,沒有少跑,雙子塔,KLCC,馬六甲海峽,荷蘭紅屋,檳城,姓氏橋,壁畫街,沙巴,仙本那,pavilion,蒲種,云頂高原,ukm, um, hulu langat ,ioi , sepang, 蘭卡威……細數(shù)下來,想到每一處景以及那里生活的人,笑意便會不自覺攀上嘴角。依然會想起博特拉陰沉天空,伴著一聲雷鳴,the mines 的河似乎承受不住雷神的怒吼,洶涌地翻起了三色水浪;依然會記得登頂云頂高原時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;抑或是登頂吉寶山后,看到漫天星海時驚訝地捂住了嘴。在馬來西亞,景色之美和人性之善相輔相成,缺了其中一環(huán),總感覺不太圓滿。
從馬來西亞回來,也很久有余,總想寫些總結性文章,下筆卻好像不知筆鋒又該往何處使。零零散散從腦中蹦跶出來的想法,刪刪改改也不知是否得當。就如此吧,權且當做一篇思緒飄搖,人心難靜的文章,笑笑就過去吧。也是時候向馬來西亞這段美好回憶,揮手作別,踏上新的旅程。在吉隆坡歡愉時不知疲倦不知來日,談吐間聊聊烏托邦沒有那么多煩惱,有的是當下歡樂。雖一地雞毛也都能置身腦后,在博特拉死命學習時也倍感孤獨和無奈,體會過絕望膽怯,沒勇氣的preparation,data但好在堅持到最后,畢業(yè)證是最好的證明。以上都是美夢,但美夢醒了還是得踏回故土,繼續(xù)努力,繼續(xù)為夢想努力。
等我要走的那一天,我在飛機上,望著klia2的入口淚目,終于要和馬來西亞告別,和所有馬來西亞的小伙伴認識后就又要離開。清楚的記得我在踏進Malaysia這片國土時,當時既憧憬又驕傲,我在中秋節(jié)這天竟然去吉隆坡求學,現(xiàn)在想想鼻子一陣酸楚,和走的那天沒什么兩樣。
也是現(xiàn)在,一直為這努力,一直關注,一直念念不忘。
聲明:
此文章由原作者授權發(fā)布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獲得本網(wǎng)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歡迎轉載,但請務必請務必注明出處(高校人才網(wǎng))及作者,同時不得對本網(wǎng)內(nèi)容原意進行曲解、修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2007-2021 高校人才網(wǎng) 版權所有 網(wǎng)站備案信息:粵ICP備13048400號-2粵公網(wǎng)安備:44010602004138號
本站由廣州高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
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:粵B2-20180648
高校人才網(wǎng)——國內(nèi)訪問量、信息量領先的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平臺 -SP-